大数据的应用是针对海量数据带来的商机,而“一键删除”的出现则是隐私保护带来的商机,只不过这种保护并不是传统的加密、隐藏、隔离……,而是硬生生的“删除”。
网上冲浪的历史记录和痕迹,可不是传统的基于浏览器的cookie那么简单,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微博、注册信息、论坛活动甚至任何一个基于与服务器端有着交付的网络行为特征,都会给用户带来难以抹去的历史痕迹,而且这种痕迹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淹没在数据海洋中,仅靠个人之力是难以有效地删除干净。
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国外开发商比国内要更早一些看到这些商机,因而国外的这类应用也较多。尤其是棱镜计划的曝光,使得更多网民用户更加关注自己的隐私。比如声称“不搜集用户行为和数据”的网络搜索引擎DuckDuckGo,在棱镜事件发生后搜索量激增——从每天不到二十万的搜索次数、每月六百万的搜索总量,发展到每天三十万次搜索和单月九百万的搜索总量,增长了50%。
与DuckDuckGo的缓慢发展不同,“阅后即焚”的社交应用Snapchat则在短期内就大红大紫了,最近的数据是其日活跃用户数达到500万人,并且在最近刚刚获得8000万美元的投资。除此以外,它还击败了社交巨头Facebook CEO扎克伯格亲自带队山寨的应用“Poke”。
Snapchat应用界面
Snapchat的成功可能主要是源于其对用户敏感信息的保护。用户在Snapchat上可以点对点分享照片,并且为这些照片提供了1-10秒的生命周期供用户选择,在这段时间后,这张照片将从Snapchat的服务器上完全删除。如果接收者想要截屏,应用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信息发送者。这样一来,用户不必担心隐私外泄的问题,同时,如果他们也不会因为一时冲动发布了某些图片而感到后悔了。
另外,一款帮助用户检索那些被数据网站收集的个人信息并将它们展示出来的应用DeleteMe,用户可以选择其中的敏感信息并删除它们,对于那些无法删除的内容,该软件提供商提供了有偿服务——向这些数据代理网站发邮件、信件等要求依法删除个人信息。
国内则有一款深受人们关注的“人人网好友关系解除器”,它一款基于Chrome内核浏览器的插件。用户只需要选中想解除好友关系的好友名单,或按条件筛选共同好友数不超过N的好友,点击“开始解除”,即可开始批量断交……
相比“闹哄哄”群起而逐之的大数据解决方案,“一键删除”等应用其实更受个人用户的喜爱。在国内市场上来看,由于网民意识相比国外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有所欠缺,而且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也相对不足,因而此类应用或在国内拥有更大的发展前景,而更为看重“面子”的心理作祟之下,“一键删除”隐私会比简单、粗暴、绝情的“解除关系”来的更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