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看到的很多古老计算机或者超级计算机,关注较多的往往是它们的计算性能、体积、重量和耗电情况,而较少了解它们的内部尤其是背面板的走线情况。在本文,我们将为大家单独谈谈这款WITCH计算机的后面板情况。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十进制计数管后面的线路情况。从下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走线还算比较清晰,不同功能的计数管采用不同颜色的线缆加以区分,从模块开始进行理线,并用夹子加以绑定。
十进制计数管后端走线情况
而在控制面板后端,则采用了有点类似有“预留”存交叉的逆向理线方式:
逆向理线是在配线架的模块端接入完毕并通过测试后,再进行机柜理线。其方法是从模块开始向机柜外理线,同时桥架内也进行理线。这样做的优点是不会因某根测试通不过而造成重新理线,而缺点是由于两端(进线口和配线架)已经固定,在机房内的某一处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乱线(一般在机柜的底部或顶部)。
当然,上世纪50年代早期的布线并没有当今这么严谨和美观,也不能完全按照现在的理线方式严格区分。但整体而言,作为有着61年历史的这台最古老计算机,历时三年时间修复能重新启动并为教育教学提供支持,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上世纪人类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人们更直观地了解人类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这,也是本文写作的主要出发点。
“虽慢尤快”——能在当代运行的计算机,虽比不了智能手机的计算性能,但其破记录的“稳定可靠性”仍一直为人所称道。这,也许是未来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
标签:服务器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