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曼的挑战
2011年9月,在梅格·惠特曼出任惠普CEO后,外界很自然地把她和卡莉进行比较。或许因为,她们都是女性,都是明星式CEO。
但真正和卡莉相似的是李艾科,尽管谁也不知道李艾科到底为什么在半年时间内就推翻了自己信誓旦旦的惠普新战略。而李艾科面临的挑战,与卡莉差不多:分拆和收购;甚至“罪名”都同样是沟通不畅和欠缺执行力。那么,按照惠普董事会的“口味”来推断,惠特曼将是下一个赫德?
“她能拯救惠普吗?不,因为她面对着史上最差的董事会。”在惠特曼上任后,惠普又一次遭遇了外界的猛烈抨击。不过,媒体没有像董事会期待的那样,对李艾科进行口诛笔伐,而是把矛头直接对准了他们。《纽约时报》坚持认为,惠普的董事会是史上最差的董事会,因为李艾科上任时,居然没有一个董事见过他,而且,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过去几年内如此频繁、仓促和形如儿戏地撤换CEO。
董事会,或许是梅格·惠特曼今后面对的最大挑战,即使她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
李艾科便是前车之鉴。随着李艾科的上任,惠普董事会也新进了5名董事(董事会成员数为14人),其中就包括惠特曼,而且,李艾科收购Autonomy和分拆PC业务的决策,也得到了董事会的批准。但惠普的股价一下挫,股东们一抗议,董事会就坐不住了,迅速让李艾科走人,然后,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在外界看来,惠特曼出任惠普CEO的一个有利条件是,她本来就是董事会成员,和董事长雷·莱恩联系紧密,而且,惠特曼还曾收购过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公司,莱恩当时是其执行合伙人之一。但问题是,莱恩此前也号称和李艾科关系非常好,而且相识了20年。
一个危险的信号是,莱恩刚从非执行董事长转为董事长,而且,在惠特曼给惠普员工的第一封邮件中,她是和莱恩共同署名的。MarketWatch专栏作家特蕾泽·博勒蒂(Therese Poletti)评论说:“企业管理专家们对于莱恩在幕后所扮演的角色也颇有微词,而且,事实上一些董事根本就是由他选定的……如果莱恩和惠特曼的关系紧张,将给惠普的前途带来阴影。”
类似的情形,在卡莉·菲奥莉娜时代也出现过。当时的惠普董事长迪克·哈克伯恩,也被认为非常欣赏卡莉,不过,迈克尔·麦考比在《投机人》一书中这样描述哈克伯恩:“迪克有很强的政治手腕,但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游戏当中。或许他认为可以利用卡莉做一些他不愿意亲自出面做的事情。”不过,当发现卡莉有自己的观点时,哈克伯恩便开始在董事会上公开表示他的“担忧”,比如,卡莉总是“拒绝授权……大批高管离职”等。
除了必须面对“史上最差的董事会”,从个人履历看,惠特曼也面临着一些巨大的挑战。
就能力而言,惠特曼或许更接近马克·赫德,即擅长做一个执行者,而不是卡莉那样的战略制定者。以eBay当年的成功为例,其基本的价值观和远景、文化都是由创始人皮埃尔·奥米亚尔一手构建的,惠特曼的能力在于进行大规模的企业运营和市场营销,以把eBay推向更高的阶段。
期待惠特曼为惠普制定一套革命性的战略,或许并不现实。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惠特曼会认真考虑执行李艾科制定的战略路线”。
其次,惠特曼的主要领导经验,形成于一家互联网公司。那么,她的领导风格是否适应惠普这个历史悠久的制造企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惠特曼认为,技术人员不需要让产品完美后再向市场推出,速度或许更重要。但相对来说,互联网企业的“纠错”成本是所有行业中最低的,这类管理风格是否能顺利移植到惠普?
并且,惠特曼在eBay时主导的两次著名收购案,似乎并不算无懈可击:收购网络支付公司PayPal时,对方最初开价5亿美元,几经“讨价还价”后,eBay最终支付了15亿美元;而在以31亿美元收购Skype之后,eBay也未能很好地把它集成到自己的业务里,于2009年把70%的股权以2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一个财团(当时,惠特曼已离开eBay),但2011年5月,当微软从这个财团手中收购这70%股权时,价格却高达8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