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是生活中的一切都与"机器"密切相关。我们对时间的认知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依据太阳为标准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看手表、看电脑、看手机时间的生活状态。"机器"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指针"。
1分钟等于60秒,1秒钟等于1000毫秒。1秒钟或许对于人的感知而言,微不足道。但是1秒钟,小肠中170万个细胞发生新陈代谢;太空垃圾1秒可移动10公里,摧毁航天器;新型高速相机1秒能拍摄万亿帧照片;全速运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可以完成数十亿次对撞……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常识并非是真理,例如:并非每天时长都是精确的24小时。
科学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分别是天文时和原子时。天文时基于地球自转,也叫世界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速度并不均衡,每天都有千分之几秒的差异;原子时则基于原子震荡周期,其精确度每天变化不超过千万分之一秒。
日晷
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原子秒取代天文秒。
当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局IERS(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Service)发现我们提前了一秒后,它就会宣布进行闰秒调整。届时全球都会对时间进行统一的调整。
2015年6月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会有61秒。会出现23:59:60的罕见现象。这也被称为闰秒。今年1月5日,国际地球自转局发布公告称,全世界将在2015年6月30日实施一次正闰秒。地处东八区的中国(北京)时间将在7月1日早8时增加1秒。
闰秒出现
将1秒钟折合到我们的高端科技行业,其所能代表的就不止一次呼吸之间的时间了。1秒的时间差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干扰。甚至于摧毁航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