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日,美国《纽约时报》和德国《明镜周刊》依托从斯诺登处获得的机密文件,曝光了从2007年开始,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就入侵华为公司总部的主服务器并展开多年监控。入侵华为服务器,一方面监控华为高管、掌控他们的通信记录,另一方面为寻找华为设备漏洞,以入侵其它国家采用华为设备的网络。
多年以来,美国政府一直以华为电信网络设备可能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拒之美国电信市场之外。而此次NSA“入侵”华为服务器则为我们上演了真实版的“贼喊抓贼”,虽然丑闻的曝光减缓了华为在国际政治中的压力,为华为赢得了更多国际舆论支持。但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的连带问题却值得我们思考。
贼还抓贼 NSA入侵监视华为丑闻败露
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凭借着出色的产品以及扎实的技术在国外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却一直在美国市场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与美国政府有很大关系。美国以“安全风险”为由不仅将华为拒之美国电信市场之外,还千方百计阻挠华为在美国市场的收并购及业务发展。
此次最先曝出美国国安局监视华为公司总部网络的消息是德国的《明镜周刊》,随后美国《纽约时报》做了跟进类似报道。这两家媒体均表示消息基于美国国安局承包商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
据国外媒体消息称,美国NSA在2007年发起的一项代号为“Shotgiant”的行动计划中,侵入了华为位于中国深圳总部的主要服务器。斯诺登披露的文件表示,美国国安局自2009年开始把华为正式列为监视对象。
NSA的这一行动主要有两个目标。首先就是潜入华为公司的主要服务器,获取华为路由器及其他硬件的工作信息,并由NSA的黑客精英团队直接在华为的网络中植入后门,甚至窃取到源代码,目的是监控那些使用华为硬件设备的网络。目前监控使用华为网络设备的目标国家有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肯尼亚和古巴。
入侵华为网络的第二个目标则是对华为高管通信实施监控,以确定该公司高管是否和军方保持任何联络。但是从监视所得到的数据,并不足以令NSA判断华为和军方保持有联系。
2华为企业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洗清冤情 华为企业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此次“被入侵”的曝光对华为来说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此次事件的曝光让华为“蓄谋”利用自身销售的设备产品图谋“威胁他国安全”似乎再次成了不攻自破的谣言。但同时,被入侵对于华为的产品在安全、可靠性方面有很大影响,让竞争对手有乘之机。但个人认为,此次事件对于华为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华为首席财务官 孟晚舟
“被入侵”的曝光将会对华为企业业务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此次华为发布的2013年财务数据,华为企业业务在2013年的营收高达168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的7%,并且年增长率高达23%。可以说华为的企业业务正处在一个高速的上升阶段。华为自身“被入侵”事情无疑会对其蓬勃发展的势头产生不良影响。
华为运营商网络产品被美国NAS找到了安全漏洞,美国NSA可以利用这些漏洞,去“监听”和“攻击”目标。而企业业务对产品的安全性要求一直很高,而出现漏洞的华为产品在未来的市场拓展方面一定会受到这个影响。但IT产品并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相对的安全,此次华为产品被入侵并不能彻底否定华为产品在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出色品质。
同时,被入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这次事件可以证明华为产品并不存在威胁他国安全的问题。并且华为还可以进一步对产品和解决方案进行完善,增强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促使华为产品在整体方面的进步。此次事件,将促使国内企业用户更加注重产品安全问题,将对国内IT产品采购的格局发生较大影响。
华为公司在“被入侵”后也发表声明表示:“华为一直高度关注客户以及我们自己网络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我们也已经建立了端到端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并不断对其加以完善。和其他公司一样,华为也持续地阻止外界针对我们内网的攻击,并不断完善、增强我们的基础设施。”
可以说,华为此次危机公关还是非常成功的,让此次被入侵事件对自身产品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华为也表达了对产品完善的决心。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华为需要迎接挑战,将危机转化为自身发展的时机,在国内IT市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3中国硬件采购格局将被打破
“棱镜门”事件发生后,国内对信息安全方面的讨论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而此次华为被入侵事件的爆发则让人们意识到国内信息安全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信息安全问题持续发酵,给IT产业带来了什诸多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此次事件对IT市场上其它方面的影响。
1.中国硬件采购格局将被打破
在IT采购圈中,采购人员一直有这么个采购标准,就是选择IT产品的时候就一定要选择国外产品,这些产品代表着放心,代表着安全与可靠,即使出现问题,也可以跟领导拍着胸脯说,我采购的是国际知名品牌,国内产品就更不行了。
IT设备
所以如今造成了很多采购人员在选购产品的时候不敢轻易选择国产品牌,如果你选择了国产产品,轻则是天不作美,选择不当,重则是别人认为你吃了回扣,有理说不清。此次华为被入侵事件爆发后将会让国内IT设备迎来了发展的良机,尤其是在服务器、企业级网络设备方面,需求将会猛增。
华为被入侵事件曝光后,国产IT产品将迎来新一轮的采购高潮,而这个时间也将可能影响中国IT市场的硬件格局。联想收购IBM将使得更多的用户在选购服务器方面有了新的选择。同时,浪潮、曙光、宝德等高性能服务器厂商也足以满足用户需求。中兴、华为在网络设备方面能够完全替代国外网络设备。
2.国家相关数据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在2013年8月22日,为了促进国产IT装备的快速发展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国家信息安全专项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对金融、信息管理、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领域做好信息安全可控师范工作。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开始向国产品牌倾斜,而这对于国产厂商来说,则是发展的良机。
而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打击侵害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规范相关企业的运营行为。如果没有规范,信息消费将来也会有很多不良影响。”而此次事件的曝光,将进一步促使国家相关数据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出台和完善,保护我国信息安全。
4自研中国“芯”何时出现?
3.智能终端设备安全需要重视
虽然此次被入侵的是华为的总服务器,但智能终端设备的安全同样应该重视,如今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超过10亿,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手机。但相比于企业设备在安全方面的重视,国内移动设备用户对安全方面的重视程度要更低,通过移动终端窃取的信息,可能会更重要,危害性会更大。
智能终端
“棱镜门”事件后,已经有国家禁止军人使用智能手机,只能使用国产的非智能终端,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国外移动设备厂商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甚至这种趋势正在增长,国产手机厂商的使用率越来越低。苹果、三星手机几乎成为了手机的代名词。国家应该加大这些手机在安全方面的管控,同时支持小米、中兴、联想等自研国产手机的发展。
4.中国“芯”何时出现?
长期以来,无论是服务器、PC、以及移动设备,最核心的芯片一直是国外厂商掌控,国内IT厂商更多的是生产一些技术较低的边缘产品,或者代工相应的产品,核心技术并没有得到。要想提升国内信息安全,就需要中国用户拥有自主独立的芯片厂商。
目前,中国芯片厂商的发展比较缓慢,相比国外的芯片有着巨大的差距,其影响力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要想真正的提升国内IT产品的安全性,中国的IT市场急需要中国“芯”的出现。芯片的技术需要国家加大力度重视,切不可再出现“偷梁换柱”的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此次华为被入侵虽然是一个受害者,但同样也可以说是一个受益者。此次事件是对华为已经国内IT厂商的一个警示,让我们意识到在技术,在经济、在法律、在政治等方面我国对数据安全方面与美国有着巨大的差距。同时,也将促使国内IT采购格局发生变化,国产IT设备厂商也迎来发展良机。数据信息安全非小事,值得举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