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90年,IBM推出基于RISC系统的新产品线RS/6000(现称eServer p系列)之后,这个后来被称为“POWER架构”的经典产品成为计算机领域的领导者,基于PowerPC的多处理器计算机,以其优异的性能、较低的功耗应用范围从高性能计算到嵌入式产品。
提及处理器,无论是移动嵌入产品还是企业级架构产品,在x86架构和ARM架构为人所熟知的今天,特别是由于英特尔在x86领域的领先,PowerPC架构在PC端似乎已成过去。然而以Power架构为基础的产品仍占据着44亿美元的32/64位微处理器市场,并且在32位MPU全球市场份额占据第一,64位CPU市场份额第二。尽管如此,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下,Power架构未来应该如何发展?
Power架构产品创新保持“容颜”
提及Power架构上的新进展。2012年4月,IBM推出了两个新的PowerLinux硬件,一个是应对新的PureFlex聚合基础架构产品,即FlexSystem p24L,另一个是PowerLinux 7R2 Express服务器。
而在之后不久8月份,IBM Power7+在万众瞩目下发布,这款产品不仅优化了工作负载,32nm SOI工艺,加速器,与Power6/7二进制兼容,强化电源管理,8处理器内核32线程,可扩展至32 颗芯片、256内核和1024线程,特别是Power与其它架构的最大区别在于技术的可伸缩调整性以及技术的可延展性。
笔者认为,对于Power架构的技术优势而言,来自Power.org组织在技术方面的不断投入密不可分。特别是IBM基于Power架构技术的服务器,无论是微型高密度服务器还是大型企业级服务器都是市场的主流。
除了高端企业级市场,基于Power PC运行Android/Linux操作系统的SoC开发平台,通过全面合作在PowerPC 460平台上成功将Android 2.3操作系统移植到嵌入式处理器,如今Android系统在多个基于Power架构的平台上运行,为开发者提供支持的开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