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tium(奔腾)是英特尔第五代x86处理器品牌名称,属于486处理器的后续产品。Pentium本应命名为80586或i586,后来命名为“Pentium”。
英特尔历史上的奔腾产品线
1993年英特尔推出了首款P5架构的Pentium处理器,该架构产品只针对桌面级领域,拥有Pentium、Pentium OverDrive和 Pentium MMX、Pentium OverDrive MMX几大品牌。
之后,从1995年11月1日开始,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系列的服务器级处理器产品Pentium Pro,它总共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并且整合了高速二级缓存芯片,英特尔首个专门为32位服务器、工作站设计的处理器,可以应用在高速辅助设计、机械引擎、科学计算等领域。
1998年6月29日,英特尔在Pentium Pro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推出了Pentium II Xeon(至强)处理器。这也是英特尔在处理器历史上首次提出Xeon名称。该处理器集成有750万个晶体管,它采用了Slot 2插槽技术,被安装一个金属外壳中,然后通过边缘连接触点插在主板上。
450MHz、512KB二缓的Pentium II Xeon
1999年,Pentium III Xeon面世。它采用0.18微米工艺制造,集成了950万个晶体管,采用Slot 2架构和SECC封装形式,内置32KB一级缓存及256KB/512KB/1MB/2MB二级缓存。
此后,英特尔还推出了后来被重新命名为Xeon的其他系列Pentium处理器(比如Sandy Bridge架构产品)。我们将它们一并放入到至强处理器内容来介绍。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英特尔推出的Pentium系列产品,制程工艺从0.8微米逐渐过渡到0.6微米、0.35微米直至130nm(服务器处理器为0.5微米过渡到180纳米),主频也从166MHz、180MHz、450MHz、480MHz过渡到1000MHz。集成晶体管数从550万、750万增加到950万个。奔腾时代开启了二级缓存,从1MB扩充到2MB。
奔腾时代处理器,继承了英特尔此前可靠稳定和高性能的优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带来了超标量技术、超流水线、双缓存、支持多重处理等技术。
此外,它还固化了常用的MOV、ADD、DEC、INC等指令到硬件上,从而提高了指令执行的速度。局部总线采用PCI和VESA两种技术标准,也具有内部错误检测和冗余校验技术。这些,都为后来处理器在功能上的提升和扩展方面奠定了重要基础。内建能源效率技术,也注重了处理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功耗比。
- 第1页:撼动业界 助推人类不断进步
- 第2页:经典传承之奔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