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是高性能计算的根本
集群技术的发展也给国产服务器厂商带来了机会,因为它使得厂商进入高性能计算的门槛大大降低。
浪潮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涉足自主开发高性能计算机。1993年,浪潮在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下做出了我国第一台在一个主板上能够容纳10个处理器的小型机。集群技术的出现使得浪潮的高性能计算机之路越来越宽。
早在2000年前,浪潮就做出了国内第一个128个处理器的集群系统。应该说浪潮通过集群技术进入高性能计算领域是比较早的,谈及浪潮在高性能领域的优势,刘军认为,浪潮做高性能集群是比较均衡的两条腿走路,就是对高性能科学计算和高性能商用两个领域共重。相比于一些厂商比较偏重于科学工程计算,浪潮更多地会从用户的应用着手去规划问题、解决问题。

刘军接受中关村在线记者独家采访
“浪潮在HPC领域一直倡导的,就是以应用为重。浪潮有一个理念,就是在HPC领域能够帮助用户好用、用好。”刘军强调。基于这样的发展理念,浪潮在高性能集群上的创新比较多的是集中在针对整个集群的计算、通信与存储能力的均衡、系统资源的动态调度分配,解决高速网络通讯的瓶颈,以及如何智能监控和管理集群系统等技术上。
而对于当前比较普遍的用Linpack来衡量高性能计算机的能力,刘军有着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评价一个系统应用的指标,还是应该从客户实际的应用角度来评价它。一个计算机系统单以几万亿次、几十万亿次来衡量是不全面的,那只是测了一个Linpack值,本质上是解一个线性方程组的问题,但实际应用并不是有这样理想的情况。”刘军表示。
对于如何全面衡量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刘军比较赞同目前国际上一种新的理念,就是按照应用系统来进行性能评估,比如做气象数值预报计算的,那可以让系统实际运行WRF、MM5等程序。“一个十万亿次的集群系统,实际上运行MM5时发挥出的性能只有5%~10%左右。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光是Linpack值其实并不能带来实际应用性能上的提升。如果我们把关注点聚焦到WRF或者MM5应用性能的排名,可能会让系统建设者把真正的关注重点放在应用层面。那时用户就不会单想花多少钱构建一个多少万亿次的系统上,而是想如何花更多的钱在应用上,使得应用性能能够提升上去,真正促进我国科研的创新。”刘军表示。
- 第1页:集群已成为主流
- 第2页:应用是高性能计算的根本
- 第3页:瞄准商用走自主之路
推荐:12款超棒的乌班图 Linux GTK主题
Z拆机:杰和GCR2524MP-RF服务器图赏
2022龙芯生态大会专题
2021浪潮专题
宝德 NVIDIA 协同赋能,为您的AI之旅保驾护
OCP CHINA DA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