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好汉三个帮”来形容英特尔与三家服务器厂商的合作再恰当不过了。2008年1月11日,在北京郊区一家幽静的度假村内,英特尔首次正式发布“通用模块化系统”,联想、浪潮、宝德的服务器负责人悉数到场,并分别展示了外观“标准化”的服务器产品。发布会上,英特尔刻意回避了“刀片服务器”这个概念,但在没有新概念被认可前,英特尔的这个产品在业内人士心中,毫无疑问被归类到刀片服务器中。
英特尔将这款6U刀片产品定位为“首款专为快速成长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设计的系统。英特尔这个看似低调的发布会,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家芯片巨头正在试图定义一种服务器类型,它针对SMB市场,不追求高密度计算,而追求快速部署、灵活应用,将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更高效地整合进一个机箱,通过标准化的设计来促成规模化的产业生态系统、降低成本。这也是英特尔在2007年7月30日,牵头40余家服务器技术提供商推出服务器系统架构组织(Server System Infrastructure,以下简称SSI)的真实用意。
就在这个刀片服务器平台开放规格推出后的一个多月,也就是2007年9月13日,作为刀片服务器市场的领导者,惠普公司向全球市场推出其针对中小企业市场的刀片机箱:HP BladeSystem c3000。如果你仔细对比c3000和SSI系统,除去体积和支持的刀片数量不同外,在功能、定位上似乎并没有特别大区别。
可以说,去年下半年,针对SMB刀片服务器市场的争夺就已经开始了。就在惠普推出c3000的当月(28日),另外一家刀片服务器领导企业IBM公司在北京展示了其第一款针对中小企业设计的刀片机箱:IBM BladeCenter S。这三家公司对这一类产品的叙述如出一辙。
事实上,SMB刀片服务器的推出代表着刀片服务器将出现大的分化:一类刀片将继续针对高密度计算市场,这一类刀片将主要基于RISC架构的处理器;而基于x86架构的刀片服务器将向下迁移,主要满足中小企业的应用,甚至,这类刀片可以干脆叫做“模块化服务器”才更准确些。
这种情况的大背景就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得这些企业需要多台服务器来处理内部办公管理、Web服务、邮件、文档等事务,而整合了存储、网络等功能的模块化系统恰恰满足了这个需求,又降低了用户的采购成本。
IDC等多家数据调研机构都预测,从现在到2011年,刀片服务器的年度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2011年,刀片服务器的交货数量将占整个x86服务器市场的40%以上。接受电脑商报记者采访的多个业内资深人士也不约而同地表示,今年底到明年初,x86刀片服务器市场将极大地发展,而介入的厂商也会越来越多。这种市场形势必然促使刀片服务器统一标准的加速出台,尽管多数人预计,这个“统一标准”恐怕至少还要等5、6年后才可见分晓。
对于渠道商、特别是增值渠道商而言,刀片服务器必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尽管在初期,你看到的困难恐怕多于直接利益,但拒绝新生事物无异于拒绝生意、拒绝发展。
走向分化的市场
用户需求是左右技术发展方向的原动力。刀片服务器从只支持IDC、行业用户和其它高性能计算,到兼顾中小企业计算环境,可以说,是一次巨大的转变。刀片机向下迁移,不仅大大拓展了刀片服务器的生存空间,而且会重新塑造刀片服务器的产业生态环境,甚至对网络设备、存储设备、KVM产品、硬件安全产品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刀片服务器发展至今,发生过几次变迁。如今,模块化设计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新潮流,这个理念已渗透到所有刀片服务器产品线中。与此同时,高端刀片还将侧重高密度计算、高可扩展性,虽然刀片厚度无需继续变薄,但离开高密度计算,高端刀片将失去生存空间。在SMB刀片市场,刀片厚度已经不是争论的焦点,而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为核心,将网络、存储等多种环节做成标准化刀片,供用户灵活部署应用。
刀片服务器发展至今,不过8年历史,设计理念却几经变革。
2001年,RLX Server Blade打开刀片服务器的发展画卷。当时,一个刀片机座为3U高度,可以插置24片刀片服务器。这种高密度设计是满足ISP/IDC企业的需要,提供Web主机服务。这是刀片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2002年,刀片服务器进入起飞期,惠普和康柏纷纷加入战局。但当年5月,康柏即并入惠普,使得惠普成为刀片服务器市场一个最有竞争力的厂商。第二阶段是以端缘运算(Edge Computing)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至2004年,戴尔、IBM和Sun纷纷进入这个市场,并提出自己的刀片标准,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生态圈,刀片服务器诸侯割据局面形成。
2003年开始,市场进入疯狂成长期。据IDC的报告显示,2003年第三季度,刀片服务器增长最快,增幅达到763%。如此爆炸的市场,吸引了不少厂商的目光,有的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在没有技术积累、不明市场水深水浅情况下贸然进入。
2004年5月,方正推出7U/14刀片的服务器。方正通过OEM方式上市的刀片服务器在一年后便悄然消失了,这让方正进军中国行业高性能计算的努力划上了句号。2005年,Sun也宣布退出这个市场。但这家公司在2006年下半年又杀了回来,推出了所谓的“第三代刀片”,基于AMD芯片。
2004年到2005年,很多人认为是刀片市场的“成熟期”,理由是竞争厂商很多,利润越来越薄。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是有问题的。因为在今后几年中,刀片市场的年增长率还保持在30%以上。
2004年,市场也进入了第一次误区,那就是看谁的刀片做得薄。以至个别厂商为了解决电源和散热问题,不惜用笔记本芯片和内存,这样做的结果是降低了服务器的计算性能和可靠性,和刀片机的初始目标背道而驰。
随着群集运算(Cluster Computing)与网格运算(Grid Computing)的兴起,刀片服务器进入第三个发展期,典型特征是由密度取向转为性能取向,刀片服务器更多地应用于科学计算、工程计算等高端领域。在这个时期,IBM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优势,整个市场形成IBM与惠普分庭抗衡的局面。
前文所述,进入2007年下半年,针对SMB的刀片服务器的推出,使得这个市场峰回路转,面临着第二次腾飞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多核处理器的应用,使得单个刀片的计算能力更强。而绿色计算、虚拟化技术、多线程计算的应用,使得原本一条大河,逐步分为两个走向:高性能计算依旧是IBM和惠普的强势领域,而在SMB市场,戴尔和中国几家新进入的玩家有望开辟一个新的局面。
当然,IBM和惠普是最早将刀片应用向SMB下移的厂商。特别是IBM,它已经将自己的服务器战略简化为大机和模块化服务器(刀片)两个部分,而刀片的战略定位就是SMB。但是显然,至少在未来5年内,高端刀片产品不会出现明显的弱化,特别在电信市场和行业市场,还有比较大的需求。因此,第四个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市场发生明显分化,SMB竞争白热化。
标准争夺:鹿死谁手
只有当一个产品需要通用化时,标准问题才会真正显示出来。当IBM、惠普和英特尔纷纷高呼向SMB挺进时,标准不统一的矛盾就越发突出了。这一价格敏感型市场,需要更大规模的生产才能使产品价格降下来。
目前,有三套标准有可能发展成未来SMB刀片服务器的统一标准。一个是惠普目前采用的生产标准。由于在市场上占据了有利地形,再加上最近的不断创新,特别是c3000在市场上获得的成功,惠普的刀片生产标准很可能成为统一标准的一个基础蓝本。
IBM的BladeCenter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竞争者。推动这个刀片平台的Blade.org组织成员有100多个,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但业内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人士表示,IBM最近几年在刀片服务器的创新上并没有大的举动,其新出的系统也是在旧有产品上做少许优化,而电源供给等方面瓶颈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这恐怕会对BladeCenter的生产规范成为产业标准形成障碍。
再有就是英特尔主导的SSI标准,尽管声称支持这个标准的企业数量也不少,但这个生态系统并没有真正启动。在最近举办的IDF会议上,英特尔和曙光共同表示,将在刀片服务器标准方面进行合作。
众所周知,2006年8月,在信产部的支持下,曙光主持成立“高标准计算委员会”,并于2007年联合国内一些硬件厂商准备推出中国的刀片服务器标准。对此,IBM有负责人暗示,这个“标准”不会成功,而惠普则称自己绝对不会加入到这一标准体系中来。而英特尔的SSI标准也面临着这两个刀片巨头的无声抵制。在这种情况下,英特尔和曙光考虑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
“在标准方面,英特尔和曙光都会‘迁就’对方一些,”曙光刀片技术部副总经理沙超群说。“未来的刀片服务器标准,肯定通过不同技术的融合慢慢产生。最开始可能是大家采用统一的接口标准,继而是在存储、网络、KVM等方面保持一致,最后是完全的融合。至于到底什么时间融合,也不好说,因为这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事。如果刀片占到服务器市场份额的60%~70%,离融合就不远了。”
沙超群介绍说,就像华为的刀片服务器一样,最开始的刀片都是根据电信机箱设计的。而未来针对SMB市场的产品,肯定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至于英特尔主持的SSI.org到底有多大可能性“一统天下”,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服务器平台事业部产品经理贺晓东表示:“还是要靠规模经济说话。”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不容回避的问题。任何标准都不是空中楼阁,没有生机勃勃的产业链、没有用户的应用都是空谈。
对于SSI的规模经济问题,英特尔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由于现在市场的竞争局势,任何厂商、任何组织想在短时期内一统天下都是不可能的。整个产业都期待着主流厂商的本质性合作,特别是英特尔和惠普之间,如果双方能在刀片标准方面达成一致,这个市场将加速繁荣。
“在标准上的融合面临的困难是整个产业链的,”沙超群认为。“不仅服务器刀片要标准化,网络刀片、存储刀片、管理刀片、电源、冷却系统等等都要标准化,这会涉及很多厂商的利益。比如,一些给IBM刀片制造电源的厂商,肯定不希望电源标准化了,而增加竞争者、降低利润率。而在IBM和惠普之间,谁会屈服谁呢?”
在没有统一标准之前,任何新入者都面临着很大的风险,而这正提升了刀片服务器市场的准入门槛。难道这种情况不是IBM或惠普所希望的么?
SMB催化剂
据调研机构AMI预测,在2008年,全球快速成长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服务器上的花销将达到198亿美元,相对于2007年将有快速的增长。IDC去年发表报告称,刀片服务器已经占到x86服务器出货量的10%。这个数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让很多厂商看到了光明。
分析机构iSuppli亦预期,全球刀片服务器的出货量到2011年将达到240万台,占该年所有服务器出货量的21.6%;和2006年的62万台相比,每年的复合成长率(CAGR)达到31.5%。
如此快速的发展,要得益于中小企业计算市场的迅猛发展,可以说,SMB是刀片服务器发展演变的催化剂。
在本文开始部分,已经描述了不同厂商针对SMB市场的产品。最近,不少文章也表示,刀片进入中小企业市场面临着多重阻碍。显然,最大的问题就是标准不统一,这很难保护用户的既有投资以及对未来商品选购的灵活度。其次,电源恐怕也是一个问题。第三,很多SMB用户没有专业的IT管理人员,因此,就需要有“更傻瓜”的刀片产品。
但模块化的刀片产品带给SMB用户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可以一次性采购包括计算、存储、网络、管理在内的多重功能,避免重复采购,降低整体采购成本,节省机房空间,另外对于节能降耗也有一定帮助。
方案营销之道
惠普中国TSG工业标准服务器产品市场经理刘宏程表示,解决方案是区别传统机架服务器和刀片服务器的分水岭,如果一个代理商没有方案实施和服务能力,不直接接触客户,是无法做好刀片服务器的。他介绍,惠普正积极对代理商进行技术培训,今年要认证1000名工程师,使他们能很好地服务客户。
但也有经销商认为,经销刀片产品的销售周期较长、售后服务复杂,因此对经销刀片服务器的热情不高。
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客户部经理倪光辉给渠道商的建议是:“要想销售刀片,首先要给客户洗脑,让客户真正懂得刀片带来的好处;此外,还要将各种插件告诉给用户,讲明收费理由。”
倪光辉认为不成熟用户比成熟用户销售的成功几率更高。“对比较成熟的用户,已经有IT架构,他们对网络、交换机、存储都些了解,所以你给他讲刀片,一点就透,比较容易接受刀片,但一旦他懂了,你的心血就可能付如东流,因为他有可能‘见异思迁’。这对代理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事。因此还是比较愿意卖给新用户,但因为他对这方面懂得少,销售周期比较长。”他说。
英特尔的贺晓东认为,经销商要积极抓住刀片服务器市场这个机会。“刀片服务器对业务招标、营销模式都会产生影响。以往卖服务器只是卖服务器,而卖刀片模块,是连存储、网络等一起卖了,用同样的销售成本获得了更大的销售成果。”
中小企业采购刀片服务器,往往需要一整套解决方案。因此,贺晓东建议,经销商一定要和ISV紧密合作,把软件应用也“固化”在刀片服务器上。此外,刀片服务器是个绝好的服务平台,经销商可以尝试从服务中获取回报。
“模块化服务器”将流行
与传统意义的刀片服务器相比,不论是IBM BladeCenter S、HP BladeSystem c3000也好,还是英特尔推出的基于SSI标准的刀片也好,称为模块化服务器恐怕更加准确。这会不会演化成一个新的产品类型?
现在,SMB市场才刚刚开垦,未来这种产品会不会走进一些高端的家庭呢?你也许觉得这是异想天开,但计算机诞生那天,谁也没有想过这个东西会成为一个典型的家用设备。
其实,是叫刀片还是叫模块化服务器都无所谓,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握这个机会。当SMB市场开始启动,标准统一化的种子就已经埋下,我们将看到,有更多的中国系统厂商将在这个市场分得一份美食。而这个市场的繁荣,也将使整个SMB信息化之路更加畅通。可以预见的是,刀片虽然不像以前那样“锋利”,但血战会更加激烈,竞争局势仿佛从冷兵器时代转化到“集束炸弹”时代。
模块化发展还将会对整个产业带来重要影响,不论在研发生产环节还是在应用环节都是如此。未来的信息系统构建,也许会像搭积木般简单而充满乐趣。
厂商:各怀心事
对于刀片服务器市场,各个厂商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在这个市场上,有光脚的,有穿鞋的;有迫切要消灭对手的,也有冷眼旁观等待机会的。不同的姿态将影响到和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对此,本文简单做下分析。
惠普
据惠普公布的数字,去年,惠普刀片服务器出货量市占率年增14.2%,营收年增9%,已占据44.1%的全球出货量。自c3000推出以来,惠普是在SMB市场获得最大成功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惠普将谋求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而惠普本身有存储、网络、管理产品,再加上其先进冷却技术,可以认为,惠普将在这一市场继续保持领先。
惠普的宏观策略是“无处不在的刀片”,即将来会把所有硬件产品(计算,网络,存储,管理模块,工作站等)刀片化,而这个策略对市场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市场,惠普将在4月下旬到5月,开展“刀片月”活动。这是惠普在中国市场上针对刀片产品最大的推广活动,显然,惠普试图通过这一活动告诉整个产业:“我是这个市场的老大。”惠普将通过对市场的高占有率来把握在标准争夺战中的主导权。
IBM
就在本文写作过程中,IBM已经宣布将将System i和System p服务器产品线融合称为一个新的产品系列,该系列服务器将支持AIX、Linux以及IBM的i5/OS操作系统。而在低端服务器,IBM会将产品整合到一个模块化框架内,包括普通机架式服务器和BladeCenter。
就在今年初,IBM和联想签订了IBM System x服务器的技术授权,也就是说,联想未来将生产和销售基于IBM技术的Lenovo品牌服务器。虽然此次授权不包括刀片,但未来双方在刀片技术上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对于这次授权,一些国外的渠道商并不看好。原因是,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技术上有多个品牌的产品,这样会给市场造成混乱。
IBM鼓吹将刀片用于中小企业,但这种局面真的兑现了,整个刀片服务器标准统一了,对于这家靠服务赚钱的公司来说,会不会是第二个PC部门呢?
英特尔
英特尔以非常谨慎的姿态推出通用模块化系统,一方面要在这个即将爆炸的市场有话语权,一方面又不想影响到与惠普和IBM的关系。就在刚刚推出英特尔刀片产品的次日,一位IBM负责人在接受电脑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英特尔这么做,“会给竞争对手(AMD)留下机会。”
显然,对于采购英特尔服务器芯片的系统厂商而言,他们并不期待英特尔“赤膊上阵”,成为直接的竞争对手。
但由于在45纳米技术上的遥遥领先,英特尔会在服务器上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自模块化系统推出以来,各方面反应不错,”贺晓东说。“这个产品在生产制造、合资企业、连锁经营单位、SaaS用户反应踊跃。”
英特尔还积极与SAP、赛门铁克等软件厂商合作,推出基于这款刀片产品的解决方案。
在与OEM伙伴的合作上,贺晓东表示,英特尔的大门始终会敞开的,对任何厂商也会平等相待。英特尔还直接和SI密切合作。
曙光
2005年10月21日,在昌平瑶台山庄,曙光高层、AMD人员以及一些技术专家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曙光内部称“瑶台会议”,会议决定研制曙光刀片服务器。
在AMD的助力下,曙光用1年多的时间推出了自己的刀片系统。“可以说,曙光是唯一一家自主研发刀片服务器的国内厂商,”沙超群说。
凭借着在中国高性能计算的传统地位,曙光刀片也获得一定的成功。但显然不论在技术上还是产品的丰富性上,都无法和惠普和IBM抗衡。前文已述,曙光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打起了树行业标准的大旗。但这并不能使曙光获得更大市场份额,于是,曙光和英特尔的合作也展开了,曙光正在积极研发新一代刀片系统。
联想
联想以“我们推出的是模块化服务器,而不是刀片服务器”为由婉拒了采访。联想对于刀片产品的“感情”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联想迫切地想得到高端服务器的技术,扩张自己在企业级市场的扁平的产品线,因此,作为SSI标准的支持者之一,联想也发布了相应产品——B300服务器。但在联想的网页上,你无法找到关于B300的任何信息。因此,由于种种原因,联想在SSI产品上的投入是有保留的。
另一方面,联想获得了IBM x系列服务器的技术授权,必然去争取更高端的技术,包括刀片技术。联想恐怕对这一技术的期望值更高。
再加上SMB刀片市场还没有成熟,SSI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联想持观望态度也在情理之中。
- 相关阅读:
- ·买买买?戴尔年底扫货最强攻略!
//server.zol.com.cn/557/5570257.html - ·云时代 定制化需求激增促新型厂商出现
//server.zol.com.cn/558/5581273.html - ·择业必看:2016年最受欢迎的十种IT工作
//server.zol.com.cn/558/5583992.html - ·曙光集群NAS存储明星:ParaStor200
//server.zol.com.cn/558/5582861.html - ·专注,专业--看互联网"专"家是如何炼成的?
//server.zol.com.cn/558/558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