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ZOL首页 > 服务器 > 知识学堂 >

SAS 技术剖析

存储学堂:SAS技术发展历史和技术剖析

网络 【转载】 2008年01月10日 06:00 评论

  SAS 提供了改善的效能

  为何SAS能够提供更好的效能??因其技术改进方面有如下的特点:

  1,直接支持3.0Gbps(300MB/s),后继的规格更定义至支持12.0Gbps,即所谓的1.2GB/s的通道带宽。

  2,点对点的传输:避免共享总线常有的瓶颈效应,点对点的传输可提供端点间固定的带宽。

  3,全双工的数据传输:并行的传输接口如PATA和Parallel SCSI都是发送和接收共用一组总线,因此发送和接收不能同时进行,即所谓的半双工。SATA数据传输线虽然由两条传送方向相反的差分信号对(LVDS,共4根)组成,发送(Tx)和接收(Rx)各走一路,但基于SATA协议规范采用ATA协议,ATA协议只是半双工的,但SAS所采用SCSI协议是全双工的,通过将一路数据所需的流控信息与反向传送的数据混合在一起,从而能在同样的数据线上实现全双工。

  Wide Ports(宽端口) :是一项存储接口的新技术,物理链接是SAS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一条物理链接包括两对差分信号线(Tx和Rx,即一条SATA线缆),传输方向相反。两个SAS端口之间可以建立起由多个物理链接构成的wide link(宽链接),相应的端口也被称作wide port(宽端口),物理链接的数量最高可至四个链接。

  SAS使传输的线路减少

  在IT设备有限的空间下,在狭小的机箱内,过多与过宽的缆线会造成机箱散热不良,但SAS的serial传输只需要较少的传送线路来传送讯号,缆线的安装配置与硬盘的背板的电路设计相对比较容易,系统因此会更为稳定。

  SAS增加可用性

  SAS采用了SATA的物理层(包括连接器、线缆)设计,增加了第二端口,同时还具备FC的某些特征。与SATA相比,SAS在物理架构上的增强主要包括:

  双端口


存储学堂:SAS技术发展历史和技术剖析

  SAS的数据帧基于FCP(FC Protocol),并在外围设备端添加了第二端口支持,形成符合高可用性要求的双端口(dual port)——这一点也类似于FC。

  可是第二端口怎么实现呢?通过将原本分离的SATA端口和电源插头相连,并将SAS第二端口设置在连接处的背侧(插座则是对侧,见图),就得到了SAS连接器。第二端口比这块跨接区域略宽,但也只有SATA端口(也即SAS第一端口)的2/3,因此其7个接脚及间距均明显变窄。与SAS插头的“铁板一块”相对应,SAS插座也“全线贯通”(SATA插座在SAS第二端口的位置有一突起),这样既可以保证SATA设备插入SAS插座,又能避免误将SAS设备插入SATA插座。

  SAS的扩展性

  连接距离:SAS线缆的最大连接距离的已经提升到8米,甚至透过3个扩展器之后,SAS的最大连接距离能够超过32米,足以应付机内存储设备连接和近距离DAS的要求。

  扩展器:SAS的扩展器就是交换机(Edge Expander,边沿扩展器)和路由器(Fanout Expander,扇出扩展器)。扩展器利用可多达128个的PHY(发送器和接收器各一、能够接受1个物理链接的最小单元,譬如1个4宽度端口即由4个PHY组成)连接主机/设备或其他扩展器,组成星形拓扑架构。

  SAS“域”的概念:扇出扩展器是SAS域的核心,一个SAS域只能有一个扇出扩展器,它可以随意连接边沿扩展器;一个边沿扩展器只能连接到一个扇出扩展器上,而在没有扇出扩展器的情况下最多仅允许两个边沿扩展器互连;在不超过数目上限的前提下,扩展器可以随意连接发起者/目标设备。也就是说,在一个SAS域中,任意两点(主机或设备)之间最多可以有3个扩展器。

  高达65535的设备数量:根据SAS每个扩展器能够寻址128个PHY,整个SAS域形成一个物理连接数目可达16K(128X128=16384)的点对点交换式拓扑架构。

  扩展器强大的连接能力不仅可以为设备数量服务,它还可以用多达4个的物理连接组成(wide link)宽度链接来获得成倍的带宽。以4宽度内部串行附属(serial attached)连接器为例,SATA只能通过4根相互间没有逻辑联系的线缆获得4个独立的SATA链接,SAS却可以得到一个4宽度链接(在一个扩展器上)、两个2宽度链接(在两个扩展器上)、四个1宽度链接(在四个独立的扩展器或设备上),甚至还能够是一个3宽度链接和一个1宽度链接……性能与灵活度都远胜于SATA。

  SATA 的兼容性:SAS支持3种协议,分别是

  1. 串行SCSI协议(Serial SCSI Protocol,SSP):全双工,让SCSI运行在增强的SATA物理层上;

  2. 串行ATA隧道协议(Serial ATA Tunneled Protocol,STP):为SATA增加多目标寻址和多发起者访问,以适应SAS环境的需要;

  3. 串行管理协议(Serial Management Protocol,SMP):用于发现和管理扩展器。

  扩展器把SATA的点对点连接扩展至SAS的多发起者/多目标,然而SATA协议仅支持单发起者/单目标,STP的任务就是让发起者能够通过扩展器访问SATA目标。STP在发起者与最远的、也就是连接SATA设备的扩展器端口(STP目标端口)之间建立起一条通路(隧道),传输标准的SATA 1.0帧,因此在SATA设备看来,自己连接的就是SATA主机适配器。如果发起者端口识别出与其直接相连的是一台SATA设备,则只使用SATA协议通信。

  那么SAS主机控制器端口怎么知道自己连接的是SATA设备还是SAS设备呢?这就要借助于带外(Out of band,OOB)信号来识别了。在连接初始化时,主机控制器端口送出OOB慢速脉冲信号,检测目标对COMSAS脉冲的响应情况——如果目标也返回COMSAS脉冲,就是SAS设备,反之即为SATA设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SAS协议中发起者和目标是对等的,外围设备也可以主动送出COMSAS脉冲,向主机适配器表明自己的身份。以硬盘为例,能否生成COMSAS脉冲即是辨别SAS与SATA的依据。

  STP发起者端口经过OOB协商确认与自己相连的是SATA设备后即进入SATA模式,严格遵循SATA主机适配器的行为规范。STP并不关心SATA FIS(Frame Information Structure,帧信息结构)的内容,SATA命令排队可以在FIS中传输——前提当然是STP发起者端口和SATA设备必须支持命令排队功能。

  传输完成后由SAS主机适配器或扩展器决定是否用STP断开与SATA设备的连接,以后需要时再重新连接。整个过程中该SATA设备始终以为自己通过正常的流控机制直接连在某个SATA主机适配器上,实际情况却是SAS主机适配器进行了SATA“翻译”工作。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这个SAS主机适配器将与使用Miniport驱动程序的SATA主机适配器一样被归类为SCSI控制器。

总结

  上述简单介绍了目前市场上的存储技术,每一种都有其优点与缺点,企业应用何种架构要看其所需要的应用为何,费用最高或速度最高并非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给文章打分 5分为满分(共0人参与) 查看排行>>
上一页 1 2 
本文导航
  • 第2页:SAS 技术剖析
频道热词:LED照明  工作站  云计算  
视觉焦点
服务器知识学堂热点
排行 文章标题
TOP10周热门服务器排行榜
  • 热门
  • 新品
  • 系列
查看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