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摄于798工厂 英特尔45纳米发布会现场
45纳米制程量产技术之所以意义重大,并不在于它将一片晶圆上的晶体管数量从5.8亿个增加到8.2亿个,而是因为它为现有半导体制造技术找到了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沿着这条路将使晶体管数量可以放心地继续缩小、再缩小,而不必担心由此带来的漏电、功耗反增等问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沿这条路至少可以顺利地过渡到16纳米的极限。正因如此,英特尔才敢于骄傲地宣布自己的Tick-Tock钟摆计划,也就是每个奇数年宣布新的制程工艺,偶数年推出新的处理器构架。
半导体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半导体的先驱们自从发现了硅这种神奇的材料,便开始利用它的特性研究和制造芯片。一路发展过来,整个半导体行业已经成了一座庞大的“硅帝国”。巨额的资金投入到这座硅帝国的研发和建造上,大批科研学者前赴后继地用新的技术为它添砖加瓦,使这座帝国变得坚不可催。也正因硅帝国如此强盛,也使得人们另起炉灶研发新材料生产芯片的设想在经济层面上变得阻碍重重,所以人类注定还要依赖于硅再发展几十年。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接下来每前进一点点,可能都要更加步履维艰。摩尔在1965年发表摩尔定律预言每块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每18个月到2年会增加1倍的时候,我相信他也未预料到半导体行业依赖硅材料会如此之久。当然,在今天,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获得更高晶体管制程的报道层出不穷,然而它们只能停留在实验室中,无法变为量产造福大众。而真正让手机更薄、电视更大、电脑更便宜的依然是传统硅芯片的革新和进步。
我很赞成莫大康先生评价的“英特尔45纳米成为分水岭”的说法,这一技术的诞生,使处理器技术再次获得了发展的空间,也使我们能够买到缓存更大、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的CPU。我不是学微电子或半导体的,但我相信宏观和微观的探索都是无限的。因此,我相信未来英特尔依然有能力不断将芯片的制程缩小。
PS.当然,我的评论比较简单肤浅,倘若大家对于高K-金属栅极技术和45纳米技术的细节感兴趣,可以关注英特尔技术支持与服务部担任资深架构经理赵军先生的博客文章《高K-金属栅极和45纳米有什么关系?》
- 相关阅读:
- ·探超级芯片电路板:比现有电脑快9000倍
//server.zol.com.cn/453/4536338.html - ·曙光携手国外芯片巨头推进中国HPC发展
//server.zol.com.cn/405/4054699.html - ·英特尔CEO科再奇将重点发展移动芯片
//server.zol.com.cn/382/3829182.html - ·灵活高效高可靠 IBM x3850 X5直降4K
//server.zol.com.cn/379/3795585.html - ·英特尔新CEO上任 称要加速移动芯片发展
//server.zol.com.cn/373/3737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