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好幻想:无人零售的起点
无人零售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个话题也是个不错的噱头,尽管无人零售需要的成本原远大于人力雇佣成本,技术也还无法平滑支撑,但依旧迎来一批又一批簇拥。无人零售就像是夏日里的桃花,虽然看起来美丽,但是却要等上一个秋,方能瓜熟蒂落。

美好幻想:无人零售的起点
在无数电影、小说中,都描述了无人零售店的情景,零售店内没有一个工作人员,也不用排长队刷卡、结账,一切都更方便快捷,无人零售似乎是人工智能的起点。
无人零售离店自动扣款
作为零售行业的老大哥,亚马逊先发制人,在去年年末在西雅图开张了一家具有革命意义的实体便利店--Amazon Go。这家店铺在Amazon账号与红外传感器、压力感应装置、人脸识别等技术的支持下,提供了一个顾客拿走或者放回物品的同时,用户手机里的系统能够无延迟更新清单,然后用户直接离开商店即可。
早在几年前,亚马逊就申请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相关专利。名为“Detecting item interaction and movement(侦测物体互动和移动)”的文件提到,如果有人从货架拿起或放回一个商品,管理系统会自行在虚拟购物车中添加或删除。
在亚马逊之后,今年七月,马云的首个线下无人超市落地杭州。随后深兰科技、缤果盒子等多家国内企业也纷纷开始布局。
在线上零售出现一定瓶颈后,无人零售以一种线下新零售的模式出现,这种模式收到了很多企业的追捧。
- 调查区域:你如何看待无人零售店(点击预览可查看效果)
2残酷现实:无人零售的现状
残酷现实:无人零售的现状
人们常说,“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面对美好的梦想,在实践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便像Amazon Go和阿里无人零售店这样拥有强大靠山,并已经拥有成功开店经验的企业而言,实现店铺扩张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更有无人零售落地不到一周,就关门谢客的消息,好似开这无人超市只是为了一乐,这原因又是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技术难实现,成本又太高;玩噱头容易,真落地太难。

传感器、摄像头识别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想要购买某产品,拿走后,被记录购买,而在结算前又将产品拿出来,并没放在原位,怎么计算?
如果在某一产品区域特价,顾客拥挤,人员复杂,此时的GPU能否承担这样的高负荷人脸识别,又怎么确定产品究竟是哪位顾客购买的呢?
也就是说,无人零售虽然概念很好,但是在技术实现上,目前还存在很多壁垒。以Amazon Go为例,消费者进入无人零售店开始便进入了由物联网设备、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和传感器组成的网络中。
而阿里的淘咖啡与Amazon Go在整个无人零售流程上都十分相似,但最大的不同在于淘咖啡引入“结算门”概念,即结算门中完成对商品的识别与结算(同时完成了对顾客身份的识别),避免了顾客在货架上拿走商品,又放在别处未予购买的“张冠李戴”问题。
除了技术壁垒之外,成本问题也值得推敲。
3规模效应之前 成本只高不低
规模效应之前 成本只高不低
成本是很多无人零售“幻想家”津津乐道的东西,人们希望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的时候,用机器代替人类,降低成本,提高运维效率。不得不承认这种想法很美好,但以目前的技术来讲,且不要说节约成本,就连形成完善的技术支撑都很难,更谈何降低成本呢。

物流成本更需规模效应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目前无人零售多是业界巨头自己布局,或是以天使轮投资为主。从无人零售的开店模式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明显的模式差异,且由于相较于“夫妻店”前期投入成本高,店铺较少,难以形成物流的规模效应,成本居高不下。
据专家透露,一家Amazon Go店需要千万美元级别的投入。千万美元级别的投入对于普通的零售商而言显然是过于可怕,即便是阿里、亚马逊这样的企业,在这么多不确定性面前也不会贸然出击。规模效应与前期投入,谁在前,谁在后,还是个问题。
除了这些理性因素之外,其实影响无人零售发展的还有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非理性因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隔壁老王说,他买啤酒的时候,就是喜欢和小卖部的老板娘絮叨几句,觉得这才叫生活。又比如笔者小时后就喜欢和妈妈去陈阿姨的商店里结算这个月的账单,因为这时候陈阿姨总会给我雪糕吃。
其实,这两个例子都反映了人类对社交的强烈需求。无人零售用机器代替人类,让一切显得更井然有序,也提供服务,但总显得冷冰冰,没生气。可以说,无人零售更甚于网购行为,斩断了人们在购物行为时的交互环节。
4蛋糕在 但到底该怎么分?
蛋糕在 但到底该怎么分?
最近十年中,零售行业一直处在激烈的变革之下。传统的夫妻店受到到沃尔玛、家乐福、永辉等连锁超市挤压,而后的电商平台崛起,严重侵蚀了所有线下零售行业。如果零售行业的蛋糕就这么大,现有的三方势力必然不会让步,无人零售该从哪里入手呢?
一般来讲,有两个方向。

沃尔玛超市
一个是降低运营成本。因为零售行业对价格比较敏感,而超市属于高度竞争的行业,如果无人零售能够降低人力成本(人力在连锁超市中成本最高),从而降低产品单价,将会在现有零售市场中吸引一大批顾客。
另一个方向是打造新生态,做大蛋糕。在第一种方式目前不可行的背景下,亚马逊、阿里等企业目前都采取了收购线下超市,结合自身优势,布局无人零售打造商业闭环,同时也开始“圈地”抢占市场。毫无疑问这种玩儿法,需要有大量资金作为支撑。
笔者认为,如果把零售行业的蛋糕比作冰山,那么这座冰山已经基本浮在水面上,也就是说,可挖掘的潜力市场并不大。用理想很丰滿,现实却骨感来形容无人零售的确是很恰当。面对现在的技术与成本的无能,无人零售依然停留在话题炒作和撒钱阶段,很难全面铺开。
即便几年后实现技术升级,成本得到控制,无人零售的普及还需要购买者素质的提升(包括手机应用能力和个人素质)才能真正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