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TOCK策略的组成部分,Sandy Bridge架构更多的是现有架构的一种改进和增强,不过这种改进更多的体现在模块化和细节设计方面。在整个架构带来的功能特性、性能、功耗各方面都有不错表现。Sandy Bridge新增微指令缓存,重新规划了分支预测单元 ,使得预测精度更高,降低功耗,提升性能效率。
最为重要的变化,当属Sandy Bridge架构对图形核心与媒体引擎的整合,将GPU和CPU实现真正融合,全面提升多媒体运算性能。另外,还引入了环形总线和三级缓存共享的设计方案。这种底层架构设计极大增强了系统扩展性,能够支持不断增长的核心数量 、三级缓存容量、GPU性能,也有望将多核心时代变成众核心时代。
Sandy Bridge微处理器架构
以全新命名方式的至强E3、E5系列代表的Sandy Bridge,为企业级市场注入了一股新活力。而且以更加明确的市场细分和单路、双路、四路及以上面向不同应用的产品系列,能更有针对性的满足用户需求。
目前在主流市场中,台式机与笔记本已经全面向Sandy Bridge架构转移。在企业级市场,随着至强新系列产品的铺开,也会迎来新一轮的服务器产品更新和业务迁移。
至强E3、E5和E7分别针对不同用户和市场推出。至强E3主打低功耗入门级服务器市场,而E7则主攻高性能计算和面向关键业务应用。至强E5,一方面可以比肩面向关键业务应用的E7产品,加速推进八路服务器市场部署和相关应用;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面向不满足于至强E3需求的中小企业和中低端客户,在提供更强大性能的同时实现低功耗,实现高效益和更高投资回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