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页阅读全文(共3页)
2004年和2005年,对于在中国的大多数软件厂商来说,是丰收的一年,不少企业都从软件政府采购中分到了一杯羹,尤其是国内一些软件供应商,把政府采购当成了惟一的救命稻草,导致不正当竞争手段频繁出现,甚至众厂商自相残杀的局面。久而久之,软件采购逐渐成为所有政府采购纠纷的多发地带。金山、用友政务、瑞星这些国内数一数二的厂商也身陷其中。
丢失了心中的秤
众所周知,政府采购的市场有限,但政府的示范作用和辐射能力是无限的。政府软件的正版化必将带动企业软件的正版化。对软件商来说,企业是更主要的客户群,企业级市场才是更大的市场。在这一背景下,政府采购掺杂了更多的勾心斗角。
“每一年的政府采购中,我们不仅要和国际软件巨头进行残酷的竞争,但悲哀的是,国内软件厂商之间的内讧不断,往往使得国际厂商渔翁得利。”某国内软件厂商负责人如是说。
在软件政府采购中,厂商为了最后能拿到订购大单,互相压价是常有的现象。很多人都记得,2006年1月6日,在西安市一次普通的软件政府采购中,金山公司以平均价每套1.75元的价格中标57套WPS软件,创下了国产软件在政府采购中所报价格中的最低价。
国产办公软件到底应该报多少的价格,似乎没有什么规定,完全在于厂商的想法,有人报价高,自然就有人报的低,你报价在低,我也可以免费。大家都是为了争市场,虽然总是在说公平竞争,但这种竞争可以说是公平的吗?
当然,我们可以去理解这些厂商的压力,因为,一方面是跨国巨头的打压,一方面是自身实力的不足,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国内软件企业,不得已将希望寄托在政府采购上。然而,这一承载了国产软件希望、被视为“阳光下交易”的政府采购行为,屡次被阴影所笼罩。而口口声声宣扬诚信经营的企业,也多次丢失了自己心中的那杆称。
本文导航
- 第1页:丢失了心中的秤
- 第2页: 赔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