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转型:机器人呼之欲出
工作效率
工人:速度较快,动作灵活
机器人:动作呆板,比人工慢一半
一年多前的2010年3月,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开始爆发,截至到当年6月底,前后约13起事件,让强硬如郭台铭、强大如富士康也不得不“低下头”来,于2010年5月底带领全球媒体参观公司深圳龙华总部。
从当下向前追溯,一年多来,郭台铭采取的应对举措主要有四:提高员工工资,深圳逾85%以上的工人底薪由每月不足1000元调高至2000元以上;加快富士康产业布局调整,北上河南、西进成都、重庆等员工薪酬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内部开展关爱员工系列活动,包括宿舍管理外包,建立员工心理咨询中心,举办更多体育、街舞等活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启动机器人战略。
其中,前三项举措,外界有目共睹;而机器人战略则更多潜藏在富士康的转型战略下。
按照彼时的描述,富士康深圳总部将加速转型,龙华、观澜两个厂区将成为“产品技术研发、销售展示及人员训练、模具制造技术研发和新设备与自动化制造研发中心,新产品量式生产基地”。此外,富士康还将进军新材料、新能源领域,深圳两个厂区是重要研发中心。而为了提高薄如刀刃般的利润率(3%~4%),一直期望打通产业链“最后一公里”的富士康,新设立通路事业群及电子商务部门。
一年后,郭台铭的讲话再次肯定了前述转型,唯一的“猛料”是其新抛出的“机器人战略”。
郭台铭所称的“机器人”,在富士康内部被称为Foxbot,由于郭并未对外仔细描述机器人战略的具体内容,外界多将其与“富士康深圳一号”机器人关联起来。
“富士康深圳一号”最初与公众见面始于2006年10月的深圳高交会。彼时,作为富士康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机器人原型,该款机器人深情款款地在展台上演奏了中国名曲《茉莉花》,显示其具备相当的复杂工艺操作水平。
而此次郭台铭刻意强调产线3年引入100万台机器人,释放出公司科技转型及渠道战略进度的“并不如人意”。毕竟,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非一朝一夕之功,商业应用前景更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息息相关;而十多年前即开始渠道布局的富士康通路建设,所遇到的困难亦远比规划复杂(详见2011年7月25日C3版《五路遇阻 富士康“失陷”最后一公里》)。
从这个角度出发,生产线3年引入100万台机器人,似已成为郭台铭认为富士康科技转型提速的“突破口”。毕竟,相对于在流通领域并未取得足够积累的富士康来说,已开展至少5年的富士康机器人研究,由公司一向擅长的IE(工业工程)研发、模具设计及规模制造作为保证,有助于其“机器人”战略的实现。
- 第1页:脱离“手工时代” 揭秘富士康机器人帝国
- 第2页:四项转型:机器人呼之欲出
推荐:12款超棒的乌班图 Linux GTK主题
Z拆机:杰和GCR2524MP-RF服务器图赏
2022龙芯生态大会专题
2021浪潮专题
宝德 NVIDIA 协同赋能,为您的AI之旅保驾护
OCP CHINA DA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