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15日,浪潮集团“新应用·新机遇·新起点———浪潮服务器服务中国信息化十年”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浪潮推出了面对“黄金时代”的全新战略“AirFi”—— 透明计算,发布了其引人注目的代表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最高技术水平的产品——浪潮“天梭20000”。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还回顾了浪潮信息化10年的辉煌历程。
“AirFi”战略
浪潮所谓“透明计算”,就是让用户在使用服务器时像呼吸空气一般,片刻不能离开的情况下却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种“透明”,表现在部署、维护、升级等各方面—— 用户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不需要知道如何做到的、不需要知道在哪里实现的等等,只管用就行了。浪潮认为,在新应用的需求驱动下,用户对于服务器厂商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高可用性(Availability)、智能应用(Intelligence)、可靠性(Robustness)、弹性部署(Flexibility)和整合(Integrity),这五个方面——AirFi——构成了“透明计算(Transparent Computing)”。浪潮“天梭20000”从高端商用计算领域体现了浪潮“AirFi”战略,其领先的技术理念、超前的技术水平、强大的协同处理能力震惊了国内外IT业界同行。Intel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杨旭在会上参观了这款产品后,认为“天梭20000”实现了IA架构下模块化技术与横向扩展的未来发展趋势。
10年造就一个产业
“为了打造中国服务器这个产业,我们用了将近10年时间。”现任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感慨道。从1993年到2003年,浪潮用了10年时间,带领中国服务器厂商从无到有,硬生生从100%的国外品牌阵营中夺得接近50%的市场,中国的服务器也从依附于PC的状态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从1996年到2003年,浪潮已经连续7年蝉联国产服务器冠军,连续三年与IBM与HP并列三甲,但浪潮依然感觉到自己头顶上的天花板。“在品牌和技术两个影响到产业永续经营不断发展的核心要素方面,我们总感觉到和IBM、HP的差距,它们就像是制约浪潮继续上升的天花板,看着那么近,但就是不能超越”,浪潮服务器统帅王恩东这么说。
1993年,浪潮推出了孙丕恕主持开发的国内第一台服务器产品SMP2000,一举打破了国外产品在国内服务器市场上的垄断,并迫使国外竞争对手大幅降价。到1996年,浪潮认识到要做大就必须要形成产业,于是建立了国内第一条专业服务器生产线,后来引进了ISO 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质量有保证的“大规模标准化”。
1998年,浪潮走出了标志性的一步,成立了服务器事业部,中国的服务器产业开始正式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从产品到产业,浪潮花了五年的时间。到2000年浪潮把国外服务器巨头Compaq甩在了身后,与IBM、HP并列中国市场“前三甲”。紧接着,浪潮又走出了出人意料的一步:2001年,浪潮决定放弃家用PC市场。年底,孙丕恕对浪潮北京电脑公司进行调整,舍弃个人消费类PC业务,将其与服务器事业部合并成立浪潮北京公司。不久,新的浪潮服务器解决方案中心在北京落成。
2002年浪潮第七次蝉联国产服务器市场第一、第三次与IBM、HP并列中国市场“前三甲”。“七次国内第一不如三次‘前三甲’”,孙丕恕说:“‘前三甲’为浪潮与IBM、HP分庭抗礼奠定了市场基础,浪潮真正要做的目标是超过国际巨头,有了市场基础还不够,技术方面不超过谈超越还是心虚。”
11月,浪潮发布了“天梭工程”,提出了在高性能计算系统领域的“大协同运算体系”。
从而以浪潮北京公司为主体,形成了以解决方案为核心,高有协同运算体系支撑,中有四大系列服务器产品,行业PC相结合的业务布局。孙丕恕说:“‘天梭工程’是浪潮在高端商用计算领域一步重要的棋,有了这步棋之后,中国的服务器产业才算完整起来,具有了国际竞争力——这条道路,我们花了十年的时间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