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ZOL首页 > 服务器 > 产业 > 从曙光1号到5000A 揭秘曙光HPC发展史

从曙光1号到5000A 揭秘曙光HPC发展史


CBSi中国·ZOL 作者:中关村在线 王迪 【原创】 2010年06月01日 06:11 评论

  随着云计算在国内外兴起,以云计算和大型机为代表的先进计算能力,在信息资源开发、互联网关防、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等方面的关键应用,代表国家信息技术水平,成为综合国力体现。

  曙光一号多处理机成功,到曙光5000A引领中国速度,曙光一直承载中国高性能计算不断超越的使命!曙光超千万亿次HPC——星云高性能系统,再次引领中国高性能计算辉煌,回顾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发展史。

  曙光1号

  时间:1993年10月

  事件:曙光1号推出

  意义:中国的高性能计算的起点


从曙光1号到5000A 揭秘曙光HPC发展史

  1993年10月,在李国杰的带领下,智能中心自主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SMP(对称式多处理机)结构计算机——曙光1号计算机,闯出了一条中国的高 性能计算机之路。曙光1号是我国863计划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它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设计制造支持多线程机制的对称式紧耦合并行机的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 我国在并行处理技术上与国外的差距。然而,此时李老师清醒地认识到,曙光1号计算机实际上只咬住了当时国外高技术的尾巴,这远远不够。

  曙光1号的研制过程凝聚了很多人的辛勤劳动,包括早期参加决策的领导、专家,攻关过程中的众多科研人员以及应用过程中的相关人员。 1992年3月,智能中心组织了陈鸿安、樊建平、刘金水、李如昆、王永杰等人到美国硅谷进行曙光1号的封闭式开发,开始了11个月左右后来戏称为“美国洋插队”的生活。生活地为一美式独居小院,有四个卧室,厨房与客厅很大。办公处距生活处要开车20分钟左右。为方便加班,大家决定将办公地点设在客厅中。这样除与外界接触仍在原办公处外,其他的生活与工作就都在生活地进行了。

  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从曙光1号开始,曙光机的发展也从此开始。著名科学家王大珩参观了曙光机之后,曾经感慨地说:“高性能计算机的作用,不亚于两弹一星。”

  曙光1000

  时间:1995年5月

  事件:曙光1000推出

  意义:中国的“争气机”

从曙光1号到5000A 揭秘曙光HPC发展史

  1995年5月,在研究人员仅有十来个人,所花时间只有两年,而直接科研经费只用了500万元的条件下,他们推出了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曙光1000在整体上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国际先进水平,某些技术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其运行速度的峰值达到了每秒25亿次。所以,有人说 曙光机是中国的“争气机”,而曙光1000也荣获了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中国研制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1995年由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院开发中心研制成功。该系统突破了一批大规模并行处理的关键技术,采用了国际90 年代的最新技术它的峰值速度达到25亿次/秒,实际运算速度达到15.8亿次/秒浮点运算,内存容量达1024MB,居中国之首。该系统能解决工作站和大 型机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一个全国范围内的48小时天气预报程序只需运行3小时左右,而一般计算机要运行60小时以上,这就提高了预报的准确度。这是中国 研制成功的第一家有自己版权的并行操作系统

  曙光1000有36个结点机。其中,计算结点机32个,服务结点机2个,I/O结点机2个;峰值计算速度为浮点25.6亿次/秒,实际达到15.8 亿次/秒;内存容量为1024兆字节;采用基于Wormhole机制的二维Mesh通讯网,结点与网络通讯总带宽为2。88GB/秒;运行C、C++和并 行Fortran程序,提供并行优化重构工具PORT和串行程序自动并行化工具Autopar;采用基于UNIX的并行操作系统和并行文件系统,并行编程 环境PVM、EXPRESS和MPI并行程序行为动态监视工具ParaVision及并行程序调试环境NDB。 曙光1000可以用于天气预报、石油地震数据处理、航天器设计模拟、科学研究、教学、金融、证券等众多领域。当时在我国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1 2 3 下一页
本文导航
频道热词:LED照明  工作站  云计算  
视觉焦点
TOP10周热门服务器排行榜
  • 热门
  • 新品
  • 系列
查看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