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蒋涛):我之前看到一个数据,AWS运营在美国算是很领先,甚至第一位,有一个数据统计,排名前50万家网站其实也只有0.31%用了AWS服务,云计算是很大的机会,在美国AWS也走了好几年,但是比例相对比较小,在中国落地的困难和挑战是不是会更大?
左洪:困难肯定是有的,包括我们现在跟企业去谈你们不要买,租吧,目前企业管理当中有很多规定是需要突破的。另外因为互联网现在有很多备案的问题,哪怕不是为了提供互联网内容服务的,云计算通过网络交互,这里面也有很多问题。但是我觉得相对来讲都是一个过程,我们也才运营了一年多时间,我相信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学习,去了解这个市场,并且能够了解客户真正需要什么的过程。一年多积累数千个客户也是不容易的,这里也看到什么客户愿意来,什么样的客户在这里真正把它用的很好。
我们目前是三类客户:第一类是软件初创型企业,他们想在互联网创业,这是一站式服务,也不要花钱,直接租你的云主机就好了,以后我想部署的话,我想部署到哪里,你就帮我部署到哪里,我专注以我的创新里。他马上能看到一个好的基础设施给他带来的价值,而且他们认可这个价值。第二类就是中小企业,他们对这个不太懂,把服务器放在他们自己的办公室里面,他们也管不好,也不会管,所以他们说这个东西你就给我来用就好。第三类就是现有互联网企业,他们对成本要求非常高,对你能不能帮他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要求非常高,这一类企业也是我们很大的用户群。我们也希望大企业当中的研发部门阶段性需求能够拿出来,能够拿到外面云计算平台上面实现。因为为了这么一个有可能成功,有可能不成功的项目专门设置一个实验室,购置一大堆设备,是不是值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今天一个小时就可以支付,你去买一台机器,无论如何都得两个礼拜才可以搞定,真正开始用,跟我们这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还是因为国家管理上的规定,因为有一些备案,我们必须要审查,这是很大的一个过程。美国有很多的网站把很多东西是放到AWS这种服务里去,他们控制最关键的部门,而把相对来讲只是简单量的需求甩出去。包括很多初创型公司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开一个云主机,然后就可以在上面全国各地找开发人员,开发人员不一定非得在一个办公室里面办公,可以在全国找到,尤其在开源情况之下,很多高手分布在全世界各地,这种大规模的协同工作一定是在云基础之上才能够达到。我相信CSDN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人在这上面做。我们自己的技术也是基于开源,我们经过大量的加工实现我们的技术支持。总的来说,提供一个好的基础设施给这个社会,给需要用到这些基础设施的人,相当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移动现在开始互联网业务的时候,也会发觉基础设施也是你们的大问题,也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在这当中做这么多工作,其实工作量就是时间,而创新跟时间是很重要的,一部留神就变成第二,第二就没有人知道了。
主持人(蒋涛):付总做投资,应该看过很多这样的公司,您认为哪些企业更有机会?
付磊:我们主要还是看应用行业,现在很多企业都想怎么运用网提供各种各样新型的服务。我在深圳看过一个企业,是做无人驾驶直升机。他们想到一个应用,把摄象头装在飞机上,飞机在飞的时候,通过一个宽带无线连接,把这个视频传回来,他在后台可以戴上一个视频眼镜,相当一个人在飞机上飞,俯视下面的场景。还有一个企业做视频监控,他们有一个客户在全国各地做连锁,有几百家店,每个店装几个摄象头,随时可以监控到每一个店实时情况。所以在应用方面的需求和创新还是很多的。我现在关心的是在基础设施,基础软硬件方面的创新,我觉得中国面临的挑战更大一些。我们还要改变一个思路,中国的IT产业,因为历史原因比国外落后很多,总想看看美国干什么,我再做。我在美国待过很多年,美国的企业从来没有想过欧洲在干什么,他们想好就做了。这个思路我们要改变过来,我们要敢为天下先,我们完全可以做世界上领先的创新。
主持人(蒋涛):看起来云计算已经开始在变革了,而且很快会有更大的发展,我们在下一阶段,中国云计算发展的里程碑是什么?
倪光南:现在我们还是处于初期阶段,导入期,还没到成长期。里程碑不是市场指标,应该是一些决策层的指标,比如政府把云计算作为支持的重点,工业界、企业界、学术界接受,中小IT企业已经把它的软件和产品、服务移到云计算架构上,包括我们学术界成立专家委员会,开今天这种大会,另外一些重大用户接受了云计算架构等等。我认为需要一两年时间。
黄晓庆:根据我们从运营的经验,一个新的技术和业务,如果要形成规模,必须经过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零的突破,首先从无到有,就是从完全没有人使用到10%的人使用。换句话说,假如我们把信息、运算当做IT支出,有10%的IT支出是用来做云服务和云计算服务相关的,这就是零的突破。第二个突破叫做主流市场的突破,一般在30%以上的用户来使用,就变成主流用户,就是30%以上IT支出到了这上面。在中国市场上,由于现在我们离零的突破还比较远,所以刚刚倪院士说两年,让我来看可能是三到五年实现零的突破。当然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不是三到五年,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主流互联网公司在未来一到两年之内,都会或多或少把自己主流平台换成用云平台实现。前台、后台处理都会用云,有很多实际上已经采用了这样的平台。
左洪:这个很有挑战,高科技发展还有一个跨越鸿沟的模式,在国内市场,今天还在早期试用者的阶段,我们几千个云主机,相对来讲要到了万级,才占1%,才有百分比。我们现在都在千分之几里面,所以这里面有一千倍。到主流市场的话,甚至买跟租里面有很大的平衡问题。我觉得第一个里程碑,在未来12-18个月里面可以有上万台,我们要看到下一个是在10万台的程度,然后再到百万台程度。这个过程还需要花一点时间,而这个百万台不应该是一家公司或者某一个人来建的,很多计算资源在企事业单位里面,能够把自己闲置的计算资源释放出来,当它需要用的时候再从别的地方借给它用,这也是从形式上,公有云跟私有云的穿透,混合,这也是一种标志。我无法预测什么时候会发生,因为现在企业总的来说比较保守一点,不百愿意拿出来分享。当然身在互联网的企业就不太一样,我想阿里巴巴一定想把自己的基础设施拿出来跟他的供应商、网店的人共享,我想作为中国移动也愿意把他的大云拿出来共享。一个是量,一个是形态。现在大家都在建,一个建公有云,一个是建私有云,两者之间没有穿透。
付磊:因为我们是做投资的,所以我们要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我觉得标志性事件就是中国有一家专注于做云计算产业的公司能够上市,对我们来说,我们希望八佰客能够做到这一点。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不需要很多时间,也不需要做到10%市场占有率才能做到上市,应该比较快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一点之后给大家起到很好的标杆作用,云计算是实实在在赚钱的,是为客户提供价值,也为投资者、股东们创造价值,这时候大家对它的热情,整个社会对它的关注就会更大。
主持人(蒋涛):谢谢四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我们对下一个里程碑的看法。中国云计算之路从一开始就和世界是同步的,而且无论是我们的学术界、产业界,还是政府,都参与其中,我们相信在很多很多领域,中国企业都大有可为,应该不止一家上市,应该各种云彩都能绽放,相信中国一定会格外的美丽。今天上午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相关阅读:
- ·宿州的新名片:云计算下的智慧城市发展
//server.zol.com.cn/559/5594468.html - ·戴尔ISV项目 致力于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
//server.zol.com.cn/558/5584249.html - ·中科曙光亮相2015中国大数据技术大会
//server.zol.com.cn/557/5572902.html - ·云计算时代新机遇 促五大职业需求暴增
//server.zol.com.cn/555/5551331.html - ·感恩节:要从这三个方面感谢云计算
//server.zol.com.cn/554/5541883.html
- 第4页:院士专家圆桌论坛(4)
- 第5页:院士专家圆桌论坛(5)